栏目名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人物风采

“调解专家”是怎样炼成的?——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赵成树

发布时间:2019-04-02

在清江浦区杭州路社区,65岁的赵成树可谓是家喻户晓,居民们都习惯称呼他"老赵"。自2011年从企业退休、领衔创办"老赵人民调解工作室"以来,由他参与和指导调解的各类矛盾纠纷超过3000件,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8%。八年间,他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江苏省优秀人民调解员""江苏省法律援助先进个人""淮安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前不久又光荣入选"淮安市金牌调解员"。

赵成树军人出身。1978年退伍后,时年24岁的赵成树转业至市区某光学仪器厂保卫科工作,平时除了"看家护院",还经常帮厂里处理一些矛盾纠纷,做"和事佬"。"参与的次数一多,居然上瘾了。"赵成树说,每调处完一件矛盾纠纷,自己心里总有满满的成就感,闲暇时还会情不自禁地琢磨化解矛盾纠纷的"战术"。

很快,赵成树意识到,说事拉理不能仅靠"一张嘴",肚里还得"有货"。没有丰富的法律知识"打底",想要当好"和事佬",吃力。基于这一体会,赵成树下定决心,自学法律。出人意料的是,两年后,赵成树不仅顺利通过了全国法律专业自学考试,还拿到了全国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书,从"门外汉"变成了"专业选手"。

2011年退休后,闲不住的赵成树开始投身到社区从事调解工作,接手的第一起案子便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30多年前,某单位雇佣潘某收麦子,潘某的手臂不小心卷入脱谷机,导致右下臂被截肢。事后,雇佣双方通过协商达成赔偿协议。但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当年达成的赔偿标准已无法支撑潘某的日常开支。潘某为此于10年前,向曾经的雇主提出追加赔偿的要求。这一要求随即遭到拒绝。无奈之下,潘某走上了长达10年的维权之路。

这一纠纷案件,最终被交到了赵成树手里。为化解此案,赵成树用了三个月时间,在雇佣双方之间进行调停,最终促成双方达成书面调解协议,潘某也如愿拿到了追加的生活救助费。"光达成调解协议还不行,万一哪天潘某又反悔怎么办?"赵成树想了一个"招数","给潘某一点约束,将追加的生活救助费分成两块,一块按月发放,确保他的基本生活,一块按每半年集中发放,如果潘某‘出尔反尔’,这部分费用将打折支付。"随后,赵成树找到雇佣双方,将书面协议提交法院申请"司法确认",避免将来出现反复。

啃下了"硬骨头",赵成树的名气在杭州路社区越来越响。谁家遇到矛盾纠纷,都愿意找"老赵"说事拉理。鉴于个人精力有限,2015年初,赵成树在社区和有关部门帮助下,组建了由老党员、退休老干部、退役军人等构成的调解团队,创办了"老赵人民调解工作室"。

有了团队助阵,赵成树服务居民的触角开始从纠纷调处向法治宣传延伸,他也成了社区法律知识讲座讲台上的"常客"。截至目前,赵成树已累计为社区居民、学校师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30余场,受到居民、学校师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