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人物风采

刘云龙:倾情调解三十六载

发布时间:2024-03-29

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刘云龙从事调解工作已有36个年头。36年来,刘云龙凭借对调解事业的满腔热忱,立足当地实际创新调解方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心用情维护一方和谐稳定。

640.jpg

怀

“群众的事无小事,要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刘云龙认为,依法依规是调解的前提,情怀则是调解的“柔顺剂”,体现在对调解事业的热爱和为群众解难的责任。调解要成功,首先是让调解有温度,设身处地融入感情。

老张与老孙相识多年,在合作工程过程中相互心生不满,原本融洽的关系产生裂痕。一次酒后,老张一时冲动对老孙大打出手,经鉴定,老孙身体损伤程度为轻伤二级。该案符合刑事和解程序适用条件,淮阴区检察院请刘云龙作为首席调解员进行调解。

调解现场,刘云龙以仁义、包容和友情作为开场词,引导双方聊起相识合作的过程和共同奋斗、互相支持的真诚友谊,双方最终达成一致。该案是淮阴区首例成功调处的刑事和解案件。

近年来,淮阴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难免产生纠纷,处理矛盾时农民利益是第一位的,不能损害农民利益。”这是刘云龙调处涉农纠纷的心得。

一承包商承包某村400亩土地集约种植,所种金银花却成片枯死。当地都是定期从洪泽湖提水灌溉,承包商认为村里没有及时通知放水,导致土地缺水,拒绝支付租金,并索要巨额赔偿,村委会认为是对方管理不善导致。

问题涉及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到全村50户村民。刘云龙多次到田间地头走访,与当地群众沟通,得知承包方只雇用两位年迈老人看管承包地,没有劳力及时灌溉,花苗因此枯死。他主动与承包商联系,谈个人乡土情,谈企业发展路,从村民生活现状谈到乡村振兴大业。5天时间,这起纠纷成功化解。

独木难成林。单凭个人力量,难以成功有效化解类型多样、性质复杂的矛盾纠纷。

刘云龙多方联系,创造性地采用“普法+调解”“法援+调解”“专家+调解”等组团模式,建立专家团“坐诊”“巡诊”“会诊”和负责同志接调、律师陪调、法官辅调的“三诊三调”工作机制,形成“调解合力”。开设“调解评议庭”,针对疑难复杂案件,邀请专业人员参与评议,共同提出解决方案。

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物业纠纷数量的增加和类型的多变。刘云龙顺势推动成立淮阴区物业纠纷调处中心,早发现早预判早调处,让物业纠纷“不出小区”,让群众安居乐业。

调处中心由区司法局、区法院、区住建局等6家单位派驻调解员,其中有擅长解决物业纠纷的法官、律师,有物业管理人员,还有基层经验丰富的专职调解员。近两年,物业纠纷调处中心化解纠纷1250件。

结合农业大区实际,刘云龙拓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路径,与区蔬菜协会合作,成立“果蔬麦香”调解工作室,创建“果蔬调解”系列品牌。针对春耕期间土地、水源使用等可能引发的纠纷,以邻里和谐为基础,融情于法、融情于理,消除不安定因素。

在淮阴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显眼位置,整齐摆放着名片式的“指尖调解”服务卡。刘云龙自豪地说,这是淮阴首创的线上调解渠道。服务卡除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大厅摆放,全区每个村居也张贴服务卡海报。

“指尖调解”源于刘云龙工作中的思考。他注意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上班族受时间地点限制,调解维权极其不便,如何才能让调解更加惠民便民?在他的倡导和参与下,2019年年初“指尖调解”微信小程序上线,在片区人民调解中心、乡镇村居人民调解室和“派驻式”人民调解室基础上,创新开辟线上调解。小程序上线以来,浏览超2.1万人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9800余次,努力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

参加工作后,刘云龙从基层做起,对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有切身见解。在他看来,做到矛盾防范在早、化解在小,就要紧跟形势、服务大局,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区情况的调解路径。

实践中,刘云龙着眼推动构建重点领域调解体系,与法院建立“物调在线”调解中心,与工商联建立“有话好说”调解室,成立江苏首批标准化“家事调解工作室”,创建淮安首家行业性专业性联调中心,全区形成城区半小时、乡村一小时调解服务圈。

淮阴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代代传承。刘云龙还创新服务退役军人路径,在调解条线整体筹划,多方听取意见建议,于2018年3月在全国率先成立“老兵调解工作室”,通过片区结对共建、优秀案例巡讲、十佳调解员评选等方式,精心培育“老兵调解”品牌。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老兵调解”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连心桥”,“老兵调解”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并在全国调解工作会议上予以推广。

多年来,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等荣誉,成为了他三十余年为调解工作倾情奉献的最好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