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董国华35年的法院生涯,你会发现,他工作认真负责,学习勤读善思,为人低调谦逊,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爱岗敬业 不计得失 笔者在采访董国华过程中,发现只有到晚上六点钟后才能在单位找到他,经询问才知,自4月15日开始,董国华被抽调到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班,但此时他手头上还有几件疑难复杂案件没有审结。为了不耽误办案,他选择白天在完成专班工作后,晚上再赶回单位加班,包括“五一”劳动节期间,他也是基本上都在加班中度过。 他为什么要这么辛苦?了解董国华的人都知道,在他心中,工作任务比天大。董国华的一位老领导说,给他安排任务时,从不担心任务能否完成,担心的是他是不是有什么困难没有讲。 在执行局期间,为清理执行积案,他基本放弃节假日休息,连续两年放弃公休假;在其父病危之际,面对申请执行人期盼的眼神,他按捺下对父亲的牵挂,踏上了赴上海执行的征程。第二天下午,其父亲病逝的消息传来,董国华含泪安排好后续工作后,在当夜12点才赶到家里。 2007年2月,在涉及当年淮安“2.16”重大交通事故案一起执行保全案中,他放弃大年三十与亲人团聚的机会,连夜率队赴陕西渭南市实施财产保全,圆满完成执行任务。 从执行局轮岗到执行裁判庭后,董国华仍然是岁数最大、加班最多、担任审判长最多的那个。2018年,董国华所在的执行裁判庭庭长调到了别的部门,亟需一个带头人。当时的董国华已主动退出了领导职位,似乎有充分理由置身事外。而且,当时该庭没有副庭长、没有法官助理、书记员缺编,庭里干警也大多是执行裁判工作的新兵,可以说风险不小、困难重重。但是越是这样,越需要有人站出来。作为执行裁判庭支部书记的董国华临危受命,领导全庭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目标任务。 智勇双全 勇挑重担 董国华最初到法院就在执行部门工作,在与被执行人斗智斗勇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执行经验。 2001年,在协助办理市燃料总公司申请执行山西省某企业公司购销合同贷款纠纷一案中,经多方努力,仅执行到现金6800元,该案执行工作一度受挫,但是董国华没有气馁。 一天,他无意中在市区宣传栏里看到了被执行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画像,发现该法定代表人为全国劳模、省人大代表这一情况后,决定采取公告执行的方式。 在依法冻结该公司银行账户后,到当地报纸头版显要位置刊登《督促履行公告》,限令该公司在公告发布之日起三日内履行,逾期不履行又不如实申报财产,将依法追究该公司及其法定代表的法律责任。见报后,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被执行人迫于舆论压力,主动和法院执行人员联系,履行义务。 办案中,他总是冲锋在前,专向骨头案、疑难案进军。在处里开会时,他提出要求:“干警执行不了的案件,交给执行长;执行长执行不了的案件,交给我来办。” 2005年,淮安市“3.29”液氯泄漏事故发生后,他率队奔赴山东保全,仅用三天时间,保全两被告财产2000多万元,确保了案件的顺利执行,受到市政府的通报表彰。 省高院指令执行的南京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六案,他主动承办标的最大的一件,并多次带队赴南京执行,顺利执结上述系列案件,受到省院表扬;他两次率队赴河南执行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欠款一案,与被执行人斗智斗勇,通过公告执行、罚款等措施,最终迫使被执行人自觉履行。 严谨细致 精益求精 严谨细致是董国华做事的风格。董国华坚持审核和签发的法律文书审阅次数不低于三次,尽最大努力减少文书差错,保证文书质量。 执行裁判庭的干警有一个普遍感受:经过董国华审核过的文书,心里就有底。从行文布局到错字漏字,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董国华都会一一改出来。 董国华经常教导青年干警们说:“裁判文书要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官认真对待案件的态度。”董国华对待合议案件也同样认真。如果承办人拿出发改意见,董国华都会主动将卷宗材料要过来在评议前翻阅,做到对案情心中有数,而不是仅仅听承办人介绍。他还会查阅相关关联案件,搜集相关要求,对于发改案件坚持与一审法官充分交流的原则。 而工作上的精益求精早已深深嵌入董国华的思想骨髓。在担任江苏法官学院第七期和第八期预备法官提高班辅导员期间,董国华不仅认真记录学员们的发言,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认真阅读发言记录,梳理出二十个问题,以更好地和学员们交流。 三天的培训结束后,他利用业余时间阅看十八位学员的实习体会及疑难案例,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准备讲解材料,认真批改学员们交上的法律文书。江苏省法官培训学院深深地被董国华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态度打动,邀请董国华前来讲课,董国华成为淮安法院唯一一个以老师身份为省法官学院全体学员讲执行事务的干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