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名称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队伍建设

刘云龙:做好“第一道防线”守门人

发布时间:2021-07-08


刘云龙同志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于基层,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优化多元化解机制贡献智慧和力量,为社会稳定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先后被淮安高新区委区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记三等功;被淮安市司法局评为先进个人;被司法部表彰为“大排查 早调解 护稳定 迎国庆”专项活动突出个人、“全国模范调解员”。

640.webp.jpg

服务大局  建立“一体化”调解模式

刘云龙通过围绕全局、聚焦需求和精准定位等方式,开拓了淮阴区人民调解工作的新路径。

围绕全局,打造枫桥经验样本。在建立健全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淮阴区着力打造重点领域调解体系,与法院建立了“物调在线”调解中心、与工商联共同建立了“有话好说”调解室,与农委共同成立“绿色彩虹蔬菜调解室”,打造了江苏省首批标准化“家事调解工作室”,建立了人身安全损害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室,全区已形成“城区半小时调解服务圈”“乡村一小时调解服务圈”调解体系,全力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聚焦需求,扛起调解主业主责。建立了“普法+调解”“法援+调解”“专家+调解”等组团式化解模式,提升了人民调解的工作效能。规范人民调解的制度建设、信息采集和分析研判,建立了专家团“坐诊”“巡诊”“会诊”,领导接调、律师陪调、法官辅调,形成了“三诊三调”工作机制。刘云龙带头组建调解专家“小智库”,从全区聘请了“两代表一委员”、“道德模范”、行业专家140名。在调解力量薄弱的镇村两级,带领专家团深入田间地头,提供巡回调解服务,将调解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精准定位,助力智慧调解起航。在实践中,刘云龙发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上班族的调解维权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他认识到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调解工作必须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才能打通“调解惠民”的最后一公里。在他的倡导下,“指尖调解”微信小程序应运而生,从技术研发、创意征集、专栏设置、案例汇编到动态更新,他都亲自参与、带头创新、严格审核。小程序上线以来,浏览人数已超2.1万人次,受理“指尖申请”调解案件542件、法律咨询2867次。

服务民生  躬行人民调解第一线

春风化雨,化千起纷争。作为一个有着20年党龄的老党员,刘云龙凭借他对调解事业的满腔热诚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先后成功调处近千起纠纷。他常道:“有一分光就要发一分热”。2017年,淮阴区刘老庄村因土地矛盾与承包人发生纠纷,承包人要求村支部赔偿78万元,涉及到全村50户村民,近400亩土地的承包金问题,矛盾十分尖锐。刘云龙意识到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处理,将会演变为群体性信访问题。他主动联系承包人,从个人乡土情,谈到企业诚信发展;从村民生活现状,谈到助力乡村振兴。上下沟通,明理讲情,最终成功解决纠纷。他在工作日志中写道:“我深感,只有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着对群众的满腔热情,把调解对象当作亲人,才能做好人民调解工作。”

倾心传授,培养后来人。多年来,刘云龙不仅在狠抓体系建设上出成果,还注重组织队伍建设,举办培训班30余次,他的课堂生动实用、引经据典、“土洋结合”,为乡村培养调解能手26名,其中两名被授予国家级荣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刘云龙将农村调解中一些常见的范围、类型、知识、方法,编印成《人民调解30法》《兵说心语》,免费发放给乡村振兴专干、基层调解员。

慧具匠心,研调解技巧。工作几十年来,刘云龙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和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在工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5+2”工作时间制:工作日,他牢记职责,投身调解事业;周末时,他常常到工作室寻找灵感、潜心专研调解新方法。他认为调解成功的第一步在于增添调解的温度,调解员要带着责任、带着感情,耐心细致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服务老兵  推动“老兵调解”新实践

牢记使命,甘当兵调“铺路石”。刘云龙在与信访部门对接时了解到,老兵群访、赴京上访问题一直牵动着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心。于是他想到是否可以单独为老兵开辟一条调解出口。此后,他带领全体调解条线干部,整体筹划、聚贤纳英,多方听取建议、整合资源,经过紧张的筹备,2018年3月,全国首家“老兵调解工作室”成立。其开创的老兵调解“四五”工作法连续三年实现两节两会期间“赴省赴京”零上访,化解群访案件66起,受到中央、司法部、省司法厅领导的肯定和批示。司法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专题调研老兵调解工作做法,全省“老兵调解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淮阴召开。2020年9月,老兵调解被省依法治省办评为全省法治惠民实事优秀项目。2021年1月,老兵调解被省司法厅评为“新时代江苏司法为民好榜样”。

以情暖心,巧解老兵“心中结”。淮阴区“老兵之家”,设有“心语小屋”战友谈心岛、“战友调解”工作室、老兵军营文化展厅、老兵调解视频室、老兵调解评议庭、老兵调解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等。每个工作室,大到房间装潢设计、板面布局、功能设置,小到宣传册摆放、艺术品放置、桌椅板凳排列,都凝结了刘云龙的心血与智慧,他常常说:“我们把工作室当成家一样去经营,老兵们才能宾至如归”。近几年来,刘云龙亲自接待老兵咨询260人次,化解涉军纠纷36起,处理群体性信访事件26件。先后6次召开老兵“倾听会”,邀请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调解员等专业队伍,与老兵交谈、耐心倾听,“因人施策”“因事施策”解答法律问题、政策疑问,提供就业指导。老兵们都感动地说:“老刘真是我们老兵的贴心人啊!”

全域谋划,探索调解“新思路”。涉军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是“大调解”机制建设的重要支点,他立足长远,对“老兵调解”工作展开了新的谋划与探索。发挥政治优势,做到调解与党建相结合。加强老兵调解党组织建设,发挥退伍党员老兵的先锋模范作用,2019年6月,淮阴区老兵调解协会党支部被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2020年,老兵调解协会党支部被列为“两新”党组织示范点。发挥战友优势,做到调解与法理相结合。老兵群体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与关爱,实践中,刘云龙带领全区各片区老兵调解员,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老兵思想引导、政策解答和困难帮助,介入及时、工作主动,视老兵为亲人,实现情融、心融和事融的有机融合。

人们赞美流星,是因为它燃烧着走完自我的全部路程,刘云龙同志一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道路上不曾止步,他就是“第一道防线”的守门人!